今天是 公历*年*月日 星期* 农历**年*月*日
文化服务
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文化服务

齐鲁文化(济宁)生态保护区“跟着非遗游黄河”非遗手造系列活动回顾

发布时间:2025-08-31    浏览次数:16315

8月28日 - 8月29日,由济宁市文化馆(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主办的【节气里的非遗】“跟着非遗游黄河” 非遗手造系列活动如期举行。本次研学活动以 “黄河文明” 为线索,带领同学们制作瓦当、捏制和香牌、组装灯彩... 让青少年在指尖实践中与历史对话、在沉浸体验中触摸文化。

image.png

瓦当里的时空密码

老师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钥匙,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瓦当世界的大门。瓦当,这个古建上看似不起眼的构件,实则是承载历史记忆的 “时空密码”。从秦汉的云纹到明清的瑞兽,每一种纹样都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信仰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整备陶泥时需掌握恰到好处的湿度,入模成型时要保证纹样的清晰完整,出模整理时则考验着耐心与细致。当一件件带着手温的瓦当作品完成,同学们不仅读懂了砖瓦背后的制作工艺,更感受到了古人 “一砖一瓦藏春秋” 的匠心。

image.pngimage.png

image.png

和合香里的本草哲学

老师带领同学们追溯中国香文化的源流。从先秦的祭祀用香到唐宋的文人香事,香文化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对 “雅” 的追求。和香不同于单一香料,其 “君臣佐使” 的配伍理念,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,蕴含着 “和合共生” 的东方哲学。

image.png

亲手制作和香牌的过程,是一场与草木的对话。炮制药材时需遵循节气规律,过筛粉末时要达到极细的精度,混合揉捻时则要让不同香料的气息和谐交融。学员们依次完成炮制、过筛、混合、揉醒、锤炼与成型等环节,最终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平安扣和香牌。

image.png image.png

光影里的千年匠心

老师以 灯树千光照,花焰七枝开的古诗为引,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灯彩世界的大门。灯彩,这件常伴夜色的器物,看似是点亮明暗的工具,实则是承载民俗记忆的 光影符号。它以对称规整的灯架藏住中式美学的平衡智慧,用灯罩上的花鸟、山水纹样寄托美好生活的祈愿,更凭精巧造型、细腻装饰与温润光影,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焕发着鲜活的艺术生机。

image.png image.png

搭建灯架时需精准对齐榫卯、把控角度,确保整体稳固;覆盖灯罩时要将轻薄灯布平整贴合,避免一丝褶皱,当一盏盏带着手温的灯彩点亮,暖光透过纹样映出斑驳光影,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制灯工序,更真切触摸到古人 “以灯寄情” 的匠心,读懂了非遗背后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。

image.png

黄河文明不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点,而是流动在少年手中的活态文化。未来,【节气里的非遗】系列项目将继续沿着黄河流域深耕非遗教育,从一砖一瓦一香一木,不断延展东方哲思的时代生命力,助力非遗从地域记忆跃升为民族认同的文化纽带,为坚定文化自信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。